出于同样热爱磁州窑艺术的缘由,我与吴福林先生亦师亦友,成为忘年之交。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一直为筹建“吴兴让纪念馆”的事而奔走。几年前他送给我一本装帧精美的画册《吴兴让瓷绘作品选》,才知道他父亲是磁州窑技艺的一代宗匠——吴兴让。斗转星移,大师远去近半个世纪,谨以此文对吴兴让“择一事终一生”的瓷艺生涯深情回望。
——吉卫东
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兴
让
吴兴让(1915.2 — 1975.3),字良斋,号滏西居士。民国时期知名的瓷绘画师,五十年代被誉为彭城绘瓷界的“头杆笔”。他生于彭城的陶瓷世家,自幼喜欢画画,早年曾跟随彭城著名画师李士清学画。彭城街傅老子创办第一家“静乐轩”画斋,是清末磁州窑画坛影响力巨大的掌门人。他十二岁行磕头礼,成为傅老子的入室弟子。通过五年潜心研习画瓷,天资聪颖,悟性很强,艰辛苦练,得其真传。后又得到有倒画“美人图”绝技的王凌云等画师的点拨,凭借才情,在彭城绘瓷界声名鹊起,崭露头角。当时画斋凝聚了以傅老子、王凌云为首,培养了以赵国珍、张俊卿、张小泉、石泉、小川、吴兴让等为主的画师群体,涌现了一批画瓷名家,后世称为民国“麕山十杰”。20世纪60年代他与著名画师刘忠鸿、丁德组成著名的彭城画师“三杰”。
▲白底黑花菊花纹盘、白底黑绘竹叶纹盘
吴兴让笔下兰花以写意笔法,出神入化,把兰花的俊逸内秀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追求以一种精神上的内在张力来实现对作品意境的表达。他绘就的《红袖添香夜读书》纹瓶、《白水滩》戏剧人物掸瓶,写意笔墨俊逸,《天女散花》五彩瓶、《牧童短笛》纹瓶、《踏雪寻梅》五彩瓶、《红楼梦》人物双耳瓶、《孝感动天》五彩人物将军罐、《五彩花鸟》等瓷枕,技法之精纯,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画风明显摆脱市井画俗套,带有浓郁的文人瓷韵味与风格。
▲白底五彩兰花纹盘
吴兴让用传统文人画理念,采用磁州窑传统写意技法,内容涵盖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历史人物等。山水题材描绘缭绕山间的云雾、潺潺的溪流、造型各异的奇石。远处群山白云缭绕,近处成荫的竹柳掩映着村舍,归家的牧童,荷锄、渔樵,赶着牛羊,走在乡间田埂上……你再看这件釉上彩山水纹执杯,寥寥数笔,用色淡雅,画面意境清幽。近树远山,草庐云霭,一老翁泛舟水滨,悠然自得。品茗之时,渐入佳境,令人神往。
▲牧童横笛图双耳瓶▲红袖添香图双耳瓶
吴兴让吸收了王凌云最具代表性的“美女无肩”画法,画出的仕女楚楚动人,衣裙上面状如花蕊的笔触,聚散有度,发型相对较低平。开脸一级棒,未语先笑,温文尔雅,非常随意而饱含功力。“唯手熟尔,方能生巧 ”,是他给后人留下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他的创变思想、探索精神和独特画风给后人很多有益启示。
▲张良卖剑图双耳瓶▲蓝桥先窟图双耳瓶(系市博物馆藏品)
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将处于文化繁荣期的北宋文人士族,因元人入主中原而被驱赶到了磁州窑口。这批文化人以陶瓷为载体,作品贴近民间烟火气,以书、画、诗、文抒发出自己的志趣,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忠义廉耻,妻贤子孝与风花雪月,率意书写在瓷枕、梅瓶、碗盆等瓷器上,历代流传,铸就了磁州窑的文人瓷传统和风格。通过早年学习、继承和积累的文人画传统,为吴兴让后来的变革与突破做了厚重的积淀。
他的再传弟子,国家级非遗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忠评价道:从1932—1937年间师爷的存世作品来看,以师爷为代表的民间画师群体创造了“彭城青花”, 应是这批人做出的最大贡献。用写意画法,运笔疾速,形成了与景德镇青花风格迥异的“北方民间青花”。是把中国水墨画的绘画特点运用到瓷胎上,将氧化钴调水后在白色瓷胎上绘画,笔墨淋漓,层次分明,色彩淡雅,呈现出像在宣纸上绘画一般的艺术效果,令人耳目一新。由于氧化钴发色稳定,使用方便,绘瓷成本低廉,色调文雅,磁州窑青花很快取代了原来的白地黑花装饰绘画技法。
▲墨绿彩山水双耳瓶▲五彩人物渔樵耕读图双耳瓶
往事如烟,据市陶瓷研究原所长、陶艺家段天纯先生回忆:吴良斋先生曾在陶瓷公司任绘画工程师,主要贡献是在一厂时负责细瓷的创制改良提升研究,是创制细瓷的“元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又负责赶超日瓷的创烧,那是一个干劲冲天和充满牺牲精神的岁月,豁出去命也要干成事的年代。他的绘画技艺高超,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线条简练、明快,绘画涉及题材广泛。并且手法、技法丰富多样,能根据瓷坯体面采用多种笔进行绘画,如扁笔、狼毫笔等。他还说,吴先生运用青花装饰实属不易,除要控制好坯体的含水量,在瓷器曲面上绘制,不同于在宣纸上作画,需要克服在陶瓷胎上作画的各种困难,要随着器型不断变化手法和角度,他用笔疾速洗炼,线条刚劲,用色淡雅,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
▲墨绿花鸟纹图将军罐
吴兴让对磁州窑技艺乃至邯郸陶瓷业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经历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新社会的人生历程是一种自我重建与创新的过程。1945年8月18日彭城解放,古镇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46年4月参加工作后就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建设厅副厅长工业制造所经理刘雨辰的领导下,开始细瓷的研制工作。他努力团结画匠,变“匠人相轻”为“匠人相敬”,全身心投入,不断创作出歌颂新社会、富有磁州窑风格、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瓷艺作品。在他身上,“工匠精神”是最好的诠释,扑下身子和工友们苦干实干,于1948年研制出第一代细瓷,本来不胖的他日渐消瘦。1950年经刘雨辰介绍,到北京将著名陶瓷专家叶麟趾请到彭城指导细瓷研制。1953年他还与叶麟祥一起组织领导了仿宋瓷的研制,这是磁州窑吴兴让与来自北京大师的第一次握手。1954年采用本地优质瓷土原料"苏村碱石"试制出完全达标的第二代细瓷,并批量生产,结束了千百年来彭城不能生产细瓷的历史。1957年仿宋瓷艺术陶瓷精品参加在东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
▲五彩花鸟图瓷枕
吴兴让主持设计生产的仿宋瓷达七十多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彭城窑区最早出口的陶瓷工艺品。在上世纪六十年前后试制出质量标准更高的第三代出口细瓷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超日瓷"并批量出口欧美等海外市场,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
未完待续......
■文字:吉卫东
■校对:周 兰
■编审:穆慧莹
■监制:索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