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威/F0275227、Z0010484/
国际糖价连续上涨六个月,从16美分/磅到25美分/磅,刷新了11年高位,上周伦敦白糖到期交割,3月和5月合约升水创下200点的12年新高,全球食糖市场短期供应偏紧再度被证实,主要原因是亚洲和欧洲等国产量低于预期所致,目前减产已成为历史,但难改阶段性供应偏紧的事实,巴西虽已经开榨,但远水难解近渴,增产的量仍需时间和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食糖市场阶段性的短缺。
印度的减产是此次糖价大涨的最主要动力
(资料图)
去年6-7月印度没有下雨,但9-10月后下了大雨,影响了甘蔗单产,单产从每公顷107吨下降到80吨。另外潮湿、虫灾等灾害频发,本榨季该国糖产量约为3250万吨,同比减少近350万吨,预计将有450万吨糖用于乙醇生产。消费维持2750万吨左右,出口约610万吨,期末库存约700万吨,足以满足印度国内三个月的需求。
印度收榨时间也提前,截至4月15日,印度本榨季共计532家糖厂开榨,其中400家糖厂已收榨,去年同期共518家糖厂开榨,213家收榨。虽然印度的减产成为此次利多的最重要的动力,但随着榨季生产的停止和大部分出口目标的完成,印度对国际糖市的影响将逐步弱化,更重要的是其国内供需的格局对下个榨季甘蔗种植的影响方面,进而对未来种植积极性带来较大的干扰。
泰国稳定增产,但基数小影响弱
一季度泰国一度成为国际市场的有利补充,1月糖出口69.84万吨,同比增加20.39%,创近三年同期高位,2月泰国出口糖87.17万吨,同比增加3.4%,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泰国累计出口糖266.19万吨,同比增加2.87%。
截至4月6日仅1家糖厂未收榨,同比减少15家,累计压榨甘蔗9388.79万吨,同比增加2.7%,累计产糖1102.8万吨,同比增加9.7%,平均出糖率11.75%,去年同期为11%。
泰国本榨季至今产量及出口均同比增加,但总体产量和出口量基数较低,尤其在一季度印度大幅减产后,阶段性供应紧张集中发酵,泰国的出口无法完全弥补印度和欧盟的减产,二季度泰国的影响相对中性,更多也是集中在夏秋季节的天气状况对下个榨季甘蔗产量的影响上。
巴西开榨初期,成为全球唯一的依赖
22/23年度甘蔗种植面积降至829万公顷,较上年度减少0.4%,是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主因是大豆、玉米和其他谷物等利润更高的作物争地所致,单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收割面积的下降。
2022/23榨季甘蔗产量预计为6.101亿吨,同比增长5.4%,高于上次预估的5.983亿吨。预计食糖总产量为3704万吨,较上一榨季增加6%,高于上次预估为3640万吨,乙醇产量预计为265.3亿公升,同比增加0.5%,低于上次预估的265.9亿公升。
4月刚刚正式开始的新榨季,巴西天气状况良好,糖厂资金充足,糖价高企糖厂提前开榨,生产积极性较高,全年来看预计巴西本榨季食糖产量将达到历史第二高位,未来糖厂将最优化生产食糖,对应的乙醇产量将持续降低。
截至4月19日当周,巴西港口等待装运食糖的船只数量为50艘,此前一周为45艘。港口等待装运的食糖数量为214.36万吨,此前一周为194.97万吨,桑托斯港等待出口的糖量为165.8万吨,帕拉纳瓜港等待出口的为40.26万吨。
巴西预期供应相对充足,但短期受限于物流瓶颈和厄尔尼诺风险可能导致二季度后期的出口及生产受到影响。目前在增产强预期下,巴西现货价格升水在降低,但依然远高于平均水平,短期价格维持高位,出口利润高,中长期等待巴西增产落地后,全球市场市场的供应偏紧局面将会逐步得到实质性缓解。
我国进口受限,内外价差高企
我国3月份进口食糖7万吨,同比减少5万吨。22/23榨季截至3月底累计进口食糖272万吨,同比减少6万吨。3月份中国进口糖浆等合计16.23万吨,同比增加5.62万吨,一季度进口糖浆及预拌粉等三项合计31.05万吨,同比增加7.91万吨。截至3月底我国累计进口糖浆及预拌粉等三项合计49.43万吨,同比增加3.27万吨。
在外糖24-25美分之后,国内配额外进口成本超过7500元/吨,内外价差过大,进口亏损,严重限制了进口糖流入的时间和节奏,对应的替代糖源则快速增加,但总量有限,还不足以弥补进口降低后国内对进口糖的需求。
国内生产临近尾声,减产已成定局,未来国内供应方面的变动将主要来自进口糖的多寡以及进口利润的高低,这将直接决定二季度和下半年国内供需缺口能否有效弥补的问题。短期进口价格过高,进口数量缩减较快,进一步促进了一季度以来的国产糖的去库存节奏,未来仍需等待内外价差的修复。
总结来看,减产预期已经落地,市场信心已经提升到新的台阶,供应节奏明确之后,进口糖和国内消费情况将成为市场主导,近强远弱持续,当前的糖价也将提供很好套保和点价空间,多单在阶段高位要警惕,尤其在二季度后期和三季度,巴西增产落地之后,供应逐渐充足,内外价差将进一步修复至合理水平。